当前位置: 首页 > 平江县教育局 > 教育期刊 > 教育文苑

李锋:紫 苏

编稿时间: 2023-09-01 来源: 县教育局 作者:未知

  在家乡幕阜山下广袤的菜地、田埂或水沟旁,总能见到几株生长得茎粗叶盛,表面浅绿背面紫红,叶阔卵形或圆形,茎梗呈四棱形,苞叶密被柔毛的紫苏。它的生长习性与别的蔬菜不同,农民不会刻意地去留下种子,无论耨耕多少遍菜地,它总能奇迹般地从土里倔强地生长出来,从最初弱不禁风的嫩苗,历经春雨夏阳、朝露晚风后,长成一米多高茎梗,静静地伫立在菜地的边角,等待着人们需要它是去采摘。

  紫苏因为不是经常食用的时令蔬菜,我们当地的老农管它叫香料,也就是配菜之用,只有在做鱼汤、黄鳝面、炒田螺、做紫苏鸭或紫苏煎蛋时才会想到它,是一种灵魂调料。随手摘下几片叶子用手一搓,一股强烈的芳香味径直钻入你的鼻孔直至心田,因为紫苏油里含有一种叫紫苏醛的物质,正是这种物质赋予它特殊的类似孜然的香气。将切细后的紫苏叶与细葱、芫荽、霍香一齐下锅,鲜鱼就不再有土腥味,使人食欲大振,食用后唇齿留香,回味绵长。每年在闻名湘鄂赣毗邻地区的南江黄鳝面节上,配料中更是离不了平日有些土里土气的紫苏,关键时刻它是派得上用场的灵魂菜,那时正值农历二三月早春时节,尽管天气还是乍暖还寒,但从不择土壤和气候的紫苏还是长出了几寸高,依然散发着朴素而馥郁的原始香味。紫苏也并非全身都是紫色的,本地还有一种野生的浑身都是青绿色的白苏,因为它身上没有紫色的影子而常被人们忽略,其实香味与常见的野生紫苏一样。近年来人们还从日本引进了一种叶片两面都呈深度绛紫色的茴茴苏,又称皱叶紫苏,是一个变种,叶片更加小巧多褶,香味也不如本地紫苏。

  其实,紫苏的功用是很广泛的,它是食药同源的常备蔬菜,勤劳淳朴的农妇们总能将紫苏巧妙地利用。小时候家里穷困,几兄弟共用一把用了好些年布面透光还有零星小孔的木柄伞,如果冬天放学时遇雨没带雨具,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到了人家屋檐下就躲下雨,回家后有时没有及时更换衣服,其实家里也没有几件像样的换洗衣服,有的衣服还是几兄弟共用的,到了半夜有时就会感冒发烧。第二天清晨,七十多岁慈祥的奶奶闻讯后便拄着手杖颤颤巍巍地赶来坳背屋,口里一边数落着大人们不该让我淋雨,一边差人四处赶紧去寻找干紫苏,洗净后待用,与在火塘灰中的煨熟的老姜一起熬制红糖汤服后发汗,约摸个把时辰后,蒙被睡醒后的我头重脚轻发烧呕吐的症状基本消失了,奶奶和父母见我身体恢复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此后,我对原本弱小的紫苏便产生了敬畏与感恩之情,如果没有紫苏这味药方的及时救助,不知原本体弱的自己还要遭受多少感冒的折磨,耽搁多少宝贵的求学时光。

  入秋,紫苏在阳光和雨水的交织下变得更加茁壮,红色茎杆迅速分蘖生长,如同一丛矮小的灌木,叶茎分杈处长出一条条穗状的子实,开出白色或淡紫的花序,它要为自己后代的繁植留下足够的种子,然后随同秋风与啄食种子的鸟雀一起四海为家。到了收获的季节,勤劳细心的农妇将它连根拔出,摘下尚嫩的叶片备用,与地里挖出的子姜、盐巴搅伴均匀后,放置在秋阳底下的竹筛里,待半干后巧手制成大人小孩都爱吃的紫苏姜。至于茎梗则晒干后放置在杂屋里备用,以备家人有个头疼脑热时当作土丹方。

  紫苏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广泛分布。紫苏古代称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苏乃荏类,而味更辛如桂,故谓之桂荏。相传华佗有一次用一种紫色的草救了一群中毒的人,为记住这种草药,他便起名“紫舒”,后人习惯称之为紫苏。它浑身是宝,不仅是一种广为使用的美味的调味品,还是解毒奇草,有着一定的经济价值。紫苏叶茎含有特有的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可作药用、食用、油用、香料等,是一种多用途植物。紫苏适应性极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高温,喜欢湿润的环境,适合规模栽种,助力乡村振兴。邻县湖北通城开发了“三毛姐”紫苏酱系列产品,销售火爆,堪称湖北的“老干妈”,浏阳以及平江本地也利用传统手艺,生产紫苏梅子姜等产品上市销售。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紫苏又名荏苒,它代表光阴的一去不复返,如今,从小就与紫苏结伴成长的我已近知天命之年,惟有关于紫苏的美味记忆还长留在唇齿间,在日常炒菜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紫苏这味有着特殊情愫的香料。紫苏的外表在形色各异的蔬菜中可谓毫不起眼,花语是平凡,其实它的一生又是极不平凡的,它索取大地母亲的养分甚少,也不需要人们精心栽培和施肥打药,而奉献给人们的甚多甚广,历经风雨洗礼与岁月磨砺后愈加精神,总是在人们需要它时及时出现,常常给人以生活的启迪与生命价值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