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县林业局 2021-11-04 15:06
| | | |

第一章  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背景

1.1“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平江为目标,把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作为根本,切实履行林业在生态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使命,把林业工作充分融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契机,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实现资源增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富裕文明的绿色平江、生态平江。

1.1.1造林成效显著,生态平江建设硕果累累

“十三·五”期间,全县大力推进以林业重点工程造林、“三边”造林、秀美村庄和通道绿化建设为主的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任务6.75万亩,低产林改造8.7万亩,森林抚育9.8万亩,封山育林110万亩,建立速生破产林基地3.4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2.6万亩,油茶丰产林基地2.3万亩。强化了公益林保护与管理,规划公益林165.64万亩,占森林面积的44.24%,其中国家公益林90.80万亩,省级公益林74.84万亩。自2016年启动了天然商品林保护工程,保护面积85.17万亩,其中天然林管护66.41万亩,天然林停伐18.76万亩。对全县矿区开展了专项治理工程,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17处,恢复面积0.2万亩。启动了秀美村庄和绿色通道建设,全县大力推进了以农村庭院、道路、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的造林绿化工作,“村在林中,人在景中,村庄有林,庭园有景”的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19年末,全县林地面积达433.17万亩、有林地面积达374.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3%,全县现有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达926.03万立方米,实现了全面增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重点区域生态善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森林生态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1.1.2森林资源管护工作卓有成效,资源保护效果显著

“十三·五”期间,全县严格执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林木采伐指标每年都控制在 5万立方米以内,并全部实行了进村入户,连续多年森林资源的增长量大于消耗量,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达926.03万立方米,比“十二·五”期末增加了374.68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达 6.80 %;建立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林木采伐、木材流通、木材加工、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森林副产品经营的管理,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对国省道沿线、汨罗江两岸纵深 200米以及旅游风景区等区域全面禁采、禁挖、禁伐。全面封山乡(镇)达 12个,封山面积达到了 210.00万亩。

“十三·五”期间,森林防火成效显著,健全和完善了森林消防大队;投入资金 400余万元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800千米,面积近 6000亩。“十三·五”期间全县范围内没有发生重大森林火灾,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下,森林防火工作连续 6年获岳阳市先进单位。

“十三·五”期间,制定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加强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防、除治、御灾、减灾体系建设,产地检疫率达 100%,平均测报准确率达 93%,防治率达到了 92%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到了 80%,成灾率控制在 3.8‰以下。累计发生各类森林病虫害 86.50万亩,成灾面积只有 3.32万亩,防治林业有害生物 52.18万亩。

1.1.3试点推行国有森工林场改革,林业活力得到释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全面完成,配套改革顺利推进,“十三·五”期间,解决搁置山林确权3.80万亩,林权纠错 200多起,涉及面积 5000多亩;已办理森林资源流转68宗,面积5.8万亩,交易金额3400万元。目前,已有长沙天登、广东绿之源、湖南万事达、湖南山润、武汉凯迪、湖南瑞丹、广东东慧、长沙林之神、广东枫香等 20多家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平江投资 3亿多元开发山林 20多万亩,为林业发展拓宽了资金渠道;全县商品林全部纳入保险,落实森林赔保金 3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林权抵押贷款,办理森林资源抵押贷款 1.2亿元;建立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45家,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 11655户,经营山林共计 65万余亩,通过合作社带动农民集约化经营林地 110余万亩,入社农户比未入社农户林业项目年均增收 25%以上;同时引导成立林业专业协会,由 12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组成高规格的合作联社,荣获全国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大力扶持林下经济发展,全县林下经济年产值达到了16.9亿元,被评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

1.1.4林业产业不断壮大,兴林富民效果明显

“十三·五”期间,全县将毛竹、油茶、生态旅游作为林业产业发展方向,林业产值逐年增加,从“十二·五”末的18.03亿元,增加到 2020年69亿元。涌现了“山润山茶油”等一批林业产业知名品牌;拥有福寿山——汨罗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北罗宵国家森林公园、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福寿山省级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联结带领 2万余户农民脱贫致富。“十三·五”期间,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涉林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一方面,加大对幕阜山、福寿山、连云山等国家、省级森林公园的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力度,幕阜山、福寿山整体开发,规划现已初建成效2019年接待游客量510万人次,旅游收入23.8亿元,增长70%。目前,全县已基本形成以幕阜山人文生态旅游区、连云山原始生态旅游区、福寿山生态度假区为主的生态旅游格局。另一方面,加大对林业精深加工的扶持。林业精深加工规模企业从无到有,并逐步形成以山润茶油等企业为龙头的林业精深加工企业群。林农每年来自从事木竹加工、生产的收入人均达1200余元,林业产业已逐步成为山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1.5林业支撑不断完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一是加强了机关作风建设。通过实行行风评议、作风建设讲评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提高了干部队伍素质,健全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对全局工作实行了综合目标管理,实现了林业系统以制度管人、管财、管事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从源头上堵塞了管理漏洞,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先后荣获全国林改百强县、“油茶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先进县,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林木种苗执法示范县,全省营林工作先进单位、资源林政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二是加强了林木种苗建设。大力培育湿地松、杉木、油茶、樟树、栾树等造林用苗,五年来累计育苗 2000多万株;改造了 100亩良种油茶采穗圃,每年提供优质穗芽 400多万个。

三是林业“三防”(即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防止乱砍滥伐和乱捕滥猎)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森林公安、木材检查站、林业工作站等林业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四是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了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先后举办了资源管理知识培训、林木种苗技术培训、毛竹丰产技术培训、油茶丰产林技术培训班等等,共培训 1万多人次。通过科技工下乡、科技特派员的活动,提高了林业科技含量。

1.2 “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2.1发展机遇

1.2.1.1生态区位重要性突出,为林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印发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构建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将“绿心”涉及的县(市、区)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交界之处,生态区位重要,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建设的重点地区,是湖南省罗霄—幕阜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重要功能区,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城市“绿心”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将更加重视,将重点实施封山育林、造林绿化、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

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林分结构,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生态优良、功能完备、景观优美的生态网络体系将是城市群“绿心”建设的目标,这为全县林业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另外,湖南“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建设、“绿色湖南建设”、老区开发等,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新台阶,都将为全县林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1.2.1.2发展林业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危机之一,“减排增汇”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优选对策,而森林固碳以其特殊功能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特殊,中共中央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平江县作为全省的重点林区县和林业大县,实现全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需要加强林业建设,需要林业建设来做生态保障。

1.2.1.3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早在 2013年国家林业局下发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生态文明建设对新时期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历史使命。全县林业发展将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旅游、生态立县等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缓解资源紧缺、治理环境污染、修复生态系统、精准扶贫等方面有着广大的空间,并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

1.2.1.4林业生态红线制度为林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森林、湿地是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永远无法恢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生态红线是我国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坚定意志和决心。2014年最新颁布的环保法中提及的生态红线范围包括: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等。生态红线的提出,有利于把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物种严格保护起来,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林业进一步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拓展了空间。通过林业建设,自上而下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实现生态红线全面覆盖和全面贯通,切实增强用“生态红线”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严守林业生态红线,认真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切实担负起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等重大职责,推动全县林业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2.1.5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全社会对林业更加关注

各级领导对林业建设高度重视,林业已成为全民共有、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伟大事业,把林业发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多的财政和民间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极大地拓宽了林业发展空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欢迎,农民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强大合力。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号召下,广大城乡掀起了造林绿化、生态保护和发展林业的高潮,林业发展氛围良好。

1.2.2面临挑战

1.2.2.1巩固生态建设成果难度大,生态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内外畅通、安全便捷的大交通格局的形成,物流便畅,这为森林病虫害林业有害生物的扩散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时都有传入的危险,增大了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难度;森林旅游深入开发,进入林区人流增多,野外火源控制难度加大,且随着森林植被的进一步恢复,有林地面积迅速增加,特别中幼林面积的增加,林下可燃物的增多,森林火灾将极有可能突发、频发,加大了林区防火难度,森林防火任务艰巨。

1.2.2.2森林资源质量较差,生态功能不强

全县森林结构的特点是: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较单一,主要以杉木、马尾松、湿地松为主;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林分结构简单;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小径材林木为主,大径材林木较少。森林结构不合理,导致林分质量较差,单位面积蓄积量约1.68立方米/亩,达不到全省3.43立方米/亩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林业大县、重点林区县极不相称,林分质量与现代林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森林资源质量较差,林分单一,导致森林生态功能较弱,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1.2.2.3林业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对地方发展贡献率不高

平江作为一个重点林区县,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 69.97%,“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林地产出率低,农民来自林业的收入还比较低,林业在繁荣山区经济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一是林业企业“三多三少”,即加工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一般品牌多,知名品牌少;粗放型企业多,高科技含量企业少。木竹加工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结构和区域布局上均不够合理。二是对油茶、毛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等产业缺乏长远扶持政策,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导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效益不高。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业较落后,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绿色产业、绿色文化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了林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1.2.2.4林业资金投入少,生态建设任务艰巨

目前,尽管国家已经加大林业资金投入,但与水利、农业等方面相比,资金投入仍相对较少。如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比较低,不足以弥补林农的经济损失,造成公益林管护困难;生态补偿资金仅限于管护支出,没有公益林造林、抚育、更新改造等方面的专用资金,补助标准与公益林实际投入成本差距还很大。在防护林建设中,营造林国家仅给予100~300元/亩补助费,投入单价太低,影响了广大林农的营造林积极性。省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上没有资金来源,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管护上,保护、科研、宣教、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滞后,不能充分发挥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平江县作为国家贫困县财力有限,林业投资来源较少,全县植树造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植被恢复等任务较重,生态治理任务还较艰巨。

1.2.2.5林业科技贡献率较低,林业发展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国内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 43%,不仅低于农业 53.5%的水平,更低于林业发达国家 80%的水平,提升林业建设与服务水平,改善生态,任重道远。目前,全县的林业科技投入比例相对较少,林业创新技术及科研成果的研究与推广还相当不足,科技推广体系建设能力有待提高,林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受编制束缚,林业局十多年未从高等林业院校输入一名林业专业人才,林业科技人员知识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求,林业科技对林业建设的贡献不高。林业产业方面,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创新意识,木本粮油、生物质能源、森林生态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林业附加值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林业发展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章  “十四·五”林业发展思路

2.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平江为目标,把严守林地和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红线作为根本,切实履行林业在生态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使命,把林业工作充分融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为契机,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实现资源增量、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构筑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弘扬绿色文化,着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宜居、富裕文明的绿色平江、生态平江。

2.2基本原则

2.2.1坚持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的原则

严守林地、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等生态安全红线,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构建“两型社会”、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平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保障生态全面提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发展,实现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构建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和谐发展氛围。

2.2.2坚持科技兴林,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适度扩大森林面积的基础上,加强森林经营和林业科技创新,提高林地生产力、资源利用率,提升林业建设能力水平和质量效益,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全面实施林业人才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提升林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2.2.3坚持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生态区位和经济状况,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和主导功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实施分类指导,分区施策,最大限度的激发各区域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实现全县生态提质、林业增效、农民增收。

2.2.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林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组织、推动、引导的主导作用,为林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县内外资源,调动和发挥社会各团体组织、个人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构建起全县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2.3总体思路

2.3.1红线立林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科学划定林地、森林、湿地、物种保护等生态红线区域,紧紧抓住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等重大机遇,通过实施公益林保护、长江防护林、退化防护林改造、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森林碳汇造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廊道、森林乡村等系列生态工程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绿化,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使全县山水林田路等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修复和提质,生态系统的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较完备的生态安全体系,促进全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2.3.2创新活林

进一步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森林采伐、森林保险、林业综合执法、林业社会化服务、碳汇林业市场机制等体制的改革创新,推进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展,构建起体制健全、机制灵活的林业发展环境,充实林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林业产权流转机制和交易平台,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建立多元化的生态林业建设投资机制和有效运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林业投融资改革,促进林业良性发展;引导林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兴林富民;加强森林防火体系、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体系、林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林业保障与服务体系;加强林业人才队伍、基层“场、站、所”建设,提高林业管理能力水平。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推进国有森工林场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善广大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2.3.3产业强林

依托全县林业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型产业,通过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和珍贵树种基地、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等,推动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林业经济快速增长,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到 2025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90亿元,林业产品有效供给和生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增加林业发展动力。

2.3.4文化繁林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的重要支柱作用,以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等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化教育,加强生态文化重点工程、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普及生态文化和科技知识,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理念,不断扩大生态价值观的传播,正确引导合理的生产方式和健康的消费模式;组织创办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影响面广的各类林业生态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建立生态安全制度和政策保障体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全面调动人们参与林业建设和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以加快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建设较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

2.4主要目标

2.4.1建设目标

2.4.1.1林业生态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人工造林、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建设,构建起森林、城镇、村庄、湿地有机结合,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全县公益林保护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公益林质量明显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碳汇等生态功能增强;境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森林旅游休闲体系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体系功能基本完备,人居环境秀美;具备建设“绿色平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支撑保障能力。

2.4.1.2林业产业建设目标

实施绿色富民工程,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做大第一产业,全县建成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油茶林、毛竹林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实现资源培育基地化;立足优势资源,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茶油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扶持竹木综合加工企业,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职能,做活第三产业,以森林旅游业和森林产品服务业为主体,形成多功能、高效益的林业第三产业发展模式。致力打造大基地、大产业、大品牌,培育一批产品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林业经济快速增长,提高林农收入,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4.1.3生态文化建设目标

以生态文化基础建设为依托,宣传教育为手段,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为重点,积极开发自然生态与平江人文相结合的森林文化产业,建设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构建起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体系,全社会珍爱自然、保护森林、注重生态的意识普遍增强,生态文明水平全面提升。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4.1.4林业基础支撑体系建设目标

建设组织机构合理、队伍稳定、制度完善、设施完备、服务能力强,能满足林业改革发展和林农生产服务要求的林业管理机构。在科技支撑方面,做到科技平台先进,科技创新能力强,技术服务到位。林业产权交易服务稳步发展,金融机构支持、服务林业的力度加大,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2.4.2主要目标值

2.4.2.1约束性指标(生态安全指标)

(1)林地保有量为 420.00万亩,与《平江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0年)中林地保有量目标值一致;主要考虑“十四·五”期间结合国土三调数据,整合一张图导致林地面积变化。

(2)有林地面积保有量 365万亩。

(3)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3.50%以上。

(4)森林蓄积保有量1100.00万立方米以上。

(5)公益林(地)面积保有量 160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达到 85.00万亩,省级公益林(地)面积达到 75万亩。

(6)天然保护林面积85万亩。

(7)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到 WHO标准的达标率。

2.4.2.2预期性指标

(1)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 3.0立方米/亩以上;

(2)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12平方米以上;

(3)全县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 650万吨,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350亿元;

(4)交通道路(主要干道,乡村公路)绿化率达到 95.0%以上;

(5)每年向社会提供可采伐森林蓄积 5.00万立方米、可采伐毛竹400.00万根;

(6)林业经济增长率稳定保持在 10.0%以上,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

(7)兴林富民贡献率(农民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到 30.0%以上;

(8)林木良种基地供种率达到 95.0%以上,良种使用率达到 90.0%以上;

(9)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4.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 85.0%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 90.0%以上;种苗产出检疫率达到 100%。

(10)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 1.0‰以下;

(11)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 95.0%以上;

(12)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公众知晓率达到 95.0%以上;

(13)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5.0%以上。

第三章总体布局

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平江县属于限制开发区即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湖南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平江县被列入环洞庭湖区,林业发展方向为:加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重要河流以及重要生物资源汇集区的生态恢复与保护,突出矿山的综合治理,保护特有森林植被和生物物种,打造湘北山地生态屏障,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工业原料林、木本粮油林和特色经济果木林。根据《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平江县属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和城市群生态屏障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将全县区划布局为四大功能区。

3.1东北部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3.1.1区域范围

本区域包括龙门镇、虹桥镇、南江镇、梅仙镇、木金乡、石牛寨镇、板江乡、上塔市镇、幕阜林场等 9个乡(镇、场)。土地面积 171.43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7.75%。

3.1.2建设重点

该区域位于湘、鄂、赣三省边界,地势较高,主要以中山、低山地地貌为主,多系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和黄壤,土质肥力中等,植被覆盖较差,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是汨罗江一级支流的发源地,汨罗江水系贯穿全区;该区有全县唯一的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丰富,属生态区位重要和生态状况脆弱地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系统修复为重点,禁止非保护性采伐,严格限制工矿建设和开山取石项目占用征收林地,强化公益林管护和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等措施,恢复以矿区地段为重点的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建设,将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致力打造东北部绿色生态屏障。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当发展用材林基地、落叶水果基地、油茶林基地等,增加林农收入。

3.2东南部水源涵养与用材林区

3.2.1区域范围

本区域包括加义镇、长寿镇、咏生乡、黄金洞乡、南桥乡、福寿山镇、芦头林场、连云林场、福寿林场等 9个乡(镇、场)。土地面积 161.01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6.07%。

3.2.2建设重点

该区位于县域东南部,地貌以中山、低山为主,成土母岩主要为板页岩、花岗岩,土壤主要有红壤、黄壤、黄棕壤等,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沃,特别适宜杉木、马尾松、毛竹及珍稀树种等生长,是全县重要的用材林区。同时区内有连云山、福寿山、丽峰三个省级森林公园和黄金河国家(试点)湿地公园,黄金洞水库是全县重要的备用饮用水源,生态区位十分重要。本区的发展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用材林基地建设的关系,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汨罗江两岸公益林保护,增强涵养水源功能;认真做好国家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将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汨罗江源头复合型湿地公园的典范,将连云山省级

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优越的立地条件,大力发展杉木、马尾松、乡土阔叶树种、毛竹等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通过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

3.3西部防护林与工业原料用材林区

3.3.1区域范围

本区域包括浯口镇、瓮江镇、伍市镇、向家镇、岑川镇、大洲乡、余坪乡等 7个乡(镇)。土地总面积 157.38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25.48%。

3.3.2建设重点

该区域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土壤以板页岩发育的红壤为主和少量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红壤,土层深厚较肥沃,交通便利,林业生产条件较好。该区是火电项目建设区,对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重点是以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复合生态系统为目标,一是要加强高速公路、国省道等绿化和提质改造,做好火电项目建设区周边林地的绿化规划,选择抗污染能力强和景观优美的树种,做好林地的绿化和森林生态系统提质改造;二是在立地条件好的区域,大力发展湿地松、杉木、毛竹等工业原料林生产基地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努力提高林地生产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三是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组织,

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

3.4中部防护林与油茶产业发展区

3.4.1区域范围

本区域包括城关镇、安定镇、三市镇、童市镇、三阳乡、三墩乡等 6个乡(镇)。土地面积 127.89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0.70%。

3.4.2建设重点

本区域处于县境中部,境内汨水斜贯,地貌以丘陵、岗地、低山组成,土壤主要为板页岩、花岗岩发育的红壤,立地条件和林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是全县油茶重点产区和县城所在区域。本区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汨水两岸林地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保障粮油基地生态安全。二是加快县城及其周边绿化,创建森林县城,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森林体系建设;三是以发展油茶产业为重点,通过建设良种高产油茶林基地、实施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和对现有油茶幼林的管护,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四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花卉苗木、用材林和其它经济林基地建设,提高林地利用效率。

第四章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坚持生态立县,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良好的生态作为最大的优势和财富。强化生态系统的治理和修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屏障建设,建设好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绿心”,“十四五”期间,着力推进健康森林工程、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绿色通道建设和城乡绿化建设等五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4.1健康森林工程

4.1.1公益林保护工程

继续强化全县公益林的有效管护,完善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统和生态效益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公益林管护措施,加强对公益林的监管;对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和林地,以多种方式对经营者给予合理补偿,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稽查,确保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落实到位,用好管好公益林补偿资金和建设资金;通过开展公益林的中幼林抚育、退化防护林改造、森林碳汇建设等工程,逐步提高公益林质量,增强森林防护和碳汇功能,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公益林体系。

力争到 2025年末启动公益林(地)补偿面积达到217.40万亩,其中国家级公益林(地)112.00万亩,省级公益林(地)105.40万亩,净增公益林(地)补偿面积 58.23万亩。增加面积拟规划在以下生态重要区位,一是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黄金洞乡国家级公益林(地)20.90万亩;二是平江华能火力发电厂周边余坪乡、岑川镇、浯口镇、梅仙镇、瓮江镇、大洲乡、城关镇等 7个乡(镇)省级公益林(地)26.00万亩;三是蒙华铁路、平汝、平修等高速公路沿线龙门镇、长寿镇、加义镇、三市镇、安定镇、三阳乡、上塔市镇、南江镇等 8个乡(镇)省级公益林(地)7.00万亩;四是平江重要景区所在石牛寨镇、福寿山镇、加义镇等乡(镇)国家级公益林(地)0.30万亩,省级公益林(地)4.03万亩。

4.1.2天然林保护工程

努力争取国家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力争把全县所有的天然林纳入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逐步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调减天然林木材产量,全县规划天然林保护面积 150.00万亩。一是要做好天然林保护的区划界定工作,优先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天然林相对集中,且正在受到破坏,对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地区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二是要制定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林政执法,加强天然林管护;三是要要健全管护责任制,完善管护模式;四是抓好保障和改善林区民生工作,使天然林保护区内林农的利益得到有效补偿。五是通过补植补造、森林抚育、天然林修复等措施,促进天然林面积增加、质量提升、功能恢复。

4.1.3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根据水源涵养林的生态防护功能,重点加强汨罗江源头和两岸、大中型水库周围、重要水源地等水源涵养林建设,通过人工造林、补植、封山育林、森林抚育、更新改造等技术措施,逐步恢复森林植被,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着力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防灾减灾等生态功能。建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具有完整性和多样性的良性森林生态系统。全县共规划建设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 9.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2.00万亩、补植封山育林 5.00万亩、森林抚育改造 2.00万亩。

4.1.4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在巩固前期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继续推进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保护和增加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到 2025年,全县力争规划建设长江防护林 15.0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 5.00万亩、封山育林 10.00万亩。

4.1.5退化防护林改造工程

根据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编制《全国退化防护林改造规划(2016~2025)》(办造字[2014]158号)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加强退化防护林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通过对现有人工(包括植苗、直播、分植、扦插、人工促进、飞播造林)防护林(含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因生理衰败、遭受自然灾害、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结构失调和稳定性降低、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且自然更新能力弱的退化防护林,采用人工修复的方式,改善林分结构,优化林下环境,增大群落郁闭度,不断提高林分质量,逐步恢复其防护功能。全县规划退化防护林改造面积 12.56万亩,其中更新改造 3.30万亩、择伐补造 1.45万亩、抚育改造 7.77万亩、渐进改造 0.04万亩。

4.1.6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工程

通过造林补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植树造林积极性,深化林业改革成果、实现林业集约化经营,加快推进全县造林绿化步伐,扩大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按照统一规划、主体自愿、谁造补谁、公开公示等原则,在全县范围内科学布局,重点向森林覆盖率较低及亟待进行森林植被恢复的区域倾斜。全县共规划建设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工程 10.00万亩。其中,荒山造林 5.00万亩、迹地更新 5.00万亩。

4.1.7森林经营工程

4.1.7.1森林抚育工程

通过实施森林抚育工程,采取定株抚育、透光伐、疏伐、生长伐、卫生伐、割灌除草、整形修枝、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补植、施肥等措施,调整中幼林树种组成和密度,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分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缩短培育周期,达到科学培育森林资源,充分发挥公益林和商品林多种效能的目的。森林抚育工程重点向符合森林抚育条件的工程造林林分、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以及国有林场倾斜。全县共规划森林抚育工程 31.00万亩,其中幼龄林抚育 20.00万亩、中龄林抚育间伐5.00万亩、毛竹林抚育 3.00万亩、油茶林抚育 3.00万亩。

4.1.7.2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

根据森林经理学和森林生态学基本原理,结合全县森林经营现状,以调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手段,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宗旨,通过实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的森林经营措施,平衡土壤养分与水分循环,改善林木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不断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构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效益明显的森林生态系统。全县因地制宜,采取补植改造、抚育改造、更新(择伐、皆伐)改造、封山育林、综合改造等多种方式,对残次林、劣质林、低效灌木林、树种不适林、病虫危害林及经营不当林进行改造,规划低效林改造面积 5.00万亩。

4.1.8林业外资项目建设

4.1.8.1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与发展工程

为加快因冰雪灾害所引起的退化森林的修复工作,进一步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和抗逆性,充分发挥森林多功能、多效益,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继续搞好世行贷款湖南省森林恢复与发展工程建设,在“十三·五”建设的基础上,2021至 2023年,在 106国道、平汝高速公路沿线乡镇及相关林场,共规划完成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与发展工程 5.00万亩,均为人工造林,另外,加强对“十三·五”期间完成的项目造林的抚育管护,巩固项目建设成果,确保项目顺利竣工验收。

4.1.8.2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湖南汨罗江流域平江段综合治理项目

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湖南汨罗江流域平江段综合治理项目资金,新建生态油茶示范林基地1.18万亩,油茶采穗圃提质改造0.01万亩,油茶采穗圃幼林抚育0.01万亩,及配套附属设施建设。湖南平江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项目中,重点实施生境保护与恢复工程,其中森林鸟类栖息地恢复工程0.36万亩,种植林木120106株;湿地生境恢复工程12亩,种植湿地植物2376株;配套建设保护管理能力建设工程、科普宣教工程、湿地监测工程等。

4.1.9森林碳汇建设工程

“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森林碳汇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通过人工造林、现有森林培育和保护,提高森林质量,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质量,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化。全县以主要道路两侧为建设重点,规划建设碳汇造林面积 2.00万亩。借助市场机制和法律手段,建立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推进碳汇造林和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交易,通过碳汇贸易获取收益,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的发育,促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的提高。

4.1.10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

通过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有效提高矿区植被覆盖率和质量,扼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明显改善矿区生态状况和人居环境,有效保障矿区生产与生态安全,确保森林、农业、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得到保护与恢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县以长石矿、黄金矿、采石(沙)场等为重点,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矿区道路绿化等恢复矿区植被。强化现有林管护,对一些重要地段设置管护围栏、标桩、标牌等设施设备,明确管护措施。对挖损、压占、遭受地质灾害的土地和因矿山开采导致退化的林地且不具备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条件的,采用填挖土石方、固定边坡等工程措施,创造森林植被恢复的基础条件,进行人工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全县规划矿区植被恢复面积 15.00万亩,其中恢复造林 5.00万亩、补植补造 10.00万亩。

4.1.11环火电厂防护林建设项目

平江电厂是国家规划的电力建设重点项目,是湖南省“十三五”重点能源工程之一,为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减少灰渣、生产用水、大气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在电厂周边的余坪乡、梅仙镇、浯口镇、城关镇、三阳乡等乡(镇),采取人工造林与提质改造等措施,因地制宜,能补则补、能造则造、能封则封,建设防护林 10.00万亩。

4.2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4.2.1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创造条件,将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生物学和生态学原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搞好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建设好保护管理站 1个,维修 1个检查站,维修防火线 18千米,新修防火线 10千米,改造动物栖息环境 30000亩,新建红外遥感监控1处,新建生态监测站2个,新建宣传教育中心 1处,建设教学实习基地 1处,完善自然保护区自然管理机构并新建办公场所,配套必要的设施设备。使保护区基础设施、科研与监测监管体系得到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进一步做好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和总体规划,力争将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4.2.2平江县安定镇河坪村乡土珍贵树种主题公园建设工程

以引种收集、栽培多样化的植物及科研工作并行为目标,结合河坪村天然闽楠群落,构建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引种收集地域珍稀植物种质资源,并确保建立生物自然生长和良性循环的完整生态系统。通过在园内设置趣味性娱乐活动与开展科学研究、植物知识科普的植物专类园,打造成集“物种收集保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五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为珍贵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面积0.2万亩。

4.3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全县湿地资源现状特点,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的建设湿地公园,保护好饮水水源和大中型水库,促进湿地保护面积不断扩大,提高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水平。

“十四·五”期间,重点搞好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科研、监测、宣教和管护能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黄金河湿地公园建设成生态系统完善,湿地文化突出,鸟类和湿地植物种类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窗口和绿色生态名片,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完成国家湿地公园的正式挂牌工作。

为进一步扩大湿地保护面积,规划新建汨罗江省级湿地公园,范围从汨罗江三市镇——浯口镇段,面积 0.80万亩,包括完成科学考察、总体规划、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教和管护能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汨罗江建成“山、水、林、城”于一体的湿地公园,美化县城人居环境,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4.4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针对县内河流水系、国道、高速公路、铁路(含高铁)等交通主干道周边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影响的可建区域开展增绿扩量、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城镇村庄绿化美化、野生动物廊道建设等。建设任务总量为1.8万亩。

4.5城乡绿化建设工程

4.5.1乡村绿化工程

为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创建步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平江县绿地系统规划》,加大建成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风景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的绿化、提质改造力度,以“一带(沿江风光带)、三心(天岳广场、人民公园、狮岩公园)、五轴(天岳大道景观轴、平江大道生态交通轴、孔明(中山)大道景观轴、通平高速道路绿轴及平伍公路-百花台路交通轴)、五楔(汨罗江北侧旧城区两条绿楔,汨罗江南侧新城区三条绿楔)、多节点(区域性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等)”的生态景观为建设重点,以乔木树种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将县城建设成为“山、水、林、城”为一体、环境优美、城市森林生态体系完整的森林城市,让森林进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大大提高县城的品位和档次。“十三·五”期间,完成县城绿化和改造面积0.75万亩,力争到 2025年,县城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分别达 12平方米/人和 45%以上。

4.5.2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程

2020年,岳阳市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普及生态文化、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对于推动城乡绿色发展、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湖南省岳阳市(2020-2030年)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岳阳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到2022年,完成乡镇道路绿化6.81公里;建设森林小镇2个;对200个村庄进行重点绿化建设,新增绿地40公顷,建设村庄公共休闲绿地296处,绿地面积8.88公顷;建设绿色村庄3个,国家森林乡村1个;汨罗江水系绿化新建332.99公顷,提升绿化4.43公顷;实施封山育林30000公顷,人工造林2010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12600公顷,低效林改造2000公顷,退化林修复3600公顷;在中心城区及周边区域建设绿道7.8公里。

第五章  绿色富民产业建设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向林业经济强县跨越,“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生态高效绿色产业,着力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基地、竹木加工业、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和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业产业建设。

5.1绿色富民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5.1.1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工程

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珍贵树种、大径材培育为起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提高林业科技支撑水平。充分应用林木测土配方,因地制宜,选择优质树种,以福寿林场、长寿采育场、连云林场、加义森工林场等林场建设为重点,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建设基地,从而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结构稳定、优质高效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为国家木材安全保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十四·五”期间以现有林改培为主,建立木材战略储备林基地 2.5万亩。

5.1.2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林木测土配方,实行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建设高效、优质、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十四·五”期间建成珍贵树种木材、大径材等优质高效、用途广泛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 4.0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2.00万亩、现有林改培 1.00万亩、中幼林培育 1.00万亩。

5.1.3珍贵树种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加快珍贵树种资源培育,是转变林业发展理念和林业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林地生产力和产出率、提升林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要求,是优化森林资源结构、增加森林资源储备、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措施,是实施优材更替战略的具体行动。在东部地区,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集体林场为重点,选择经济价值高的优良乡土珍贵树种,如楠木、南方红豆杉、青冈、香樟、南酸枣、檫木、鹅掌楸等人工造林 1.50万亩。并制定扶持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的政策措施,认真搞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引导林农、林场、公司企业等参与珍贵树种资源培育。

5.1.4毛竹丰产基地建设工程

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以毛竹主要产区的乡(镇)为重点,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及现有竹林资源,坚持低改与新造相结合,实行竹林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竹材质量,做大做强毛竹产业。“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效优质、设施完善的毛竹丰产林基地 3.5万亩(其中改造毛竹林低产林 3.00万亩、建设毛竹笋用林基地 0.50万亩),建设竹林道 120千米。

选择林相较整齐、立地条件较好、有培育前途的低产毛竹林,采取劈山除杂、垦复松土、开竹节沟、合理施肥、科学留养、调整密度、适当钩梢等改造措施,加快毛竹低产林改造,促进竹林速生丰产。给合毛竹低产林改造,强化竹林道建设,平均按 30~40米/公顷布局,林道宽 1.5~3.0米,以改善林分交通运输条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因地制宜,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的竹林地,采用先进的笋用竹丰产培育技术,适度发展毛竹笋用林基地。

5.1.5油茶产业发展工程

遵循现代林业发展理念,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借平江纳入全省茶油大县范围的东风,强化政策扶持,提高集约经营水平,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新造和低改相结合的发展方针,以中部油茶主产区为建设重点,带动辐射全县。“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高产油茶林基地22.00万亩,把油茶产业打造成全县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改善生态环境。

结合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采用良种良法,加快高产良种油茶林基地建设,提高油茶产量,规划新造油茶林2.00万亩。对现有林分中疏于管理,产量较低的油茶低产林,采取垦复、补植、调整密度和施肥等抚育改造措施,迅速改善林分结构,使之在短时期内达到丰产稳产,规划油茶低产林改造15.00万亩。对近年来采用良种造林、管护不到位的油茶幼林,进一步加强抚育、施肥、补植等措施,改善林分生长条件,促进其丰产,规划现有油茶幼林抚育管护面积 5.00万亩。

5.1.6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

把增加林产品供给、保障食品安全、转变林业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县境的中部、西部地区,重点建设以核桃、板栗、杨梅、猕猴桃等为重点的优质经济果木林基地 1.00万亩,提供绿色产品,促进林产品供给能力,实现生态富民增收目标。

5.1.7林下经济发展建设工程

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培育林下经济发展主体,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科技服务、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促进农民增收,实现绿色增长。力争到 2025年全县建立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家、省级示范基地 3家、市县级示范基地 5家;扶持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 10家;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2.00万亩,其中林药面积 3.00万亩、林菌面积 3.00万亩、林果面积 8.00万亩、林菜面积 2.50万亩、林茶面积 3.00万亩、林禽面积 9.00万亩、林畜面积 3.50万亩。全县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农户达到 4.6万户以上。

5.1.8花卉产业发展建设工程

树立“强管理、提质量、惠民生”的理念,建设品种优良、加工业发达、服务业完善的花卉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盆花生产示范基地、特色观赏苗木示范基地、草花生产示范基地等10.00万亩,扶持湖南白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平江县春来苗木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

平江县中天园林有限公司、平江县财德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花卉苗木企业、合作组织4家,做强花卉种植业,为城乡绿化美化,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平江建设和兴花富民发挥重要作用。

5.2绿色富民加工增值建设工程

5.2.1竹木加工业

在加强对全县现有竹木加工企业升级改造和规范管理基础上,为开发毛竹资源,引进1家集竹胶板、竹地板、竹工艺品为一体的综合加工企业,逐步发展竹笋加工。大力发展利用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造林清山物以及秸杆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培育 1~2家竹木加工年产值 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

5.2.2油茶加工业

以湖南山润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重点,整合油茶加工资源,突出发展优质油茶加工,大力发展茶油精、深加工,形成具有特色的油茶产业,提升油茶的附加值,带动全县绿色食用油料产品的生产。规划对山润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巨雄科技有限公司茶油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进一步扩大加工生产规模,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和品牌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3现代油茶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为全面推进油茶产业的发展,紧紧围绕打造“平江茶油”品牌,建设“湖南省高产油茶大县”目标,积极依靠科技力量发展油茶产业。规划在伍市镇和童市镇建设集良种繁育、示范基地、科研培训、油茶加工、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油茶科技示范园,面积 2.00万亩。科技示范园建成后,将大大提升平江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油茶文化的底蕴。

5.4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建设工程

加快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把林业发展、森林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搞好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重点开发休闲度假、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特色旅游项目,以“绿色的山水、红色的革命和蓝色的汨罗江人文文化”为依托,以一江(汨罗江)三山(幕阜山、福寿山、连云山)一寨(石牛寨)等著名旅游景区为重点,促进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致力打造神韵湘东(平江至汝城高速公路沿线)之旅,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森林(湿地)生态旅游品位,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旅游区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把平江县打造成森林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把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新兴支柱产业。

一是加强幕阜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打造知名的幕阜山人文生态旅游景区。重点建设公园管理服务大楼及其配套设施,改造云腾寺生活服务区,完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安全供水系统一套;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30千米;科学开发流水庵景区,做好 15处景观景点建设。

二是搞好福寿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建设好生态旅游度假区。重点搞好场部搬迁,完善接待服务设施;新建观景玻璃平台 2处,新建观景吊桥 1座长 150米,完善景点 15处;新建栈道和游步道 8千米,新修福寿山至焕新村公路 15千米、石屋至小湖坪 4千米,改善公园内外交通条件;开发以毛竹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建设高山蔬菜、特种中药材基地和高山云雾茶基地,丰富旅游商品,提高经济效益。

三是将连云山省级森林公园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原始生态旅游区。重点搞好改扩建公路 35千米、建设游道 15千米,改善公园交通条件;建设好公园供电、通信、供水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旅游商品高山云雾茶基地 2000亩,反季蔬菜、药材种植基地 2000亩;搞好景点建设 20处;做好公园综合科学考察和总体规划,创造条件力争晋升为国家森林公园。

四是在充分保护好湿地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利用汩罗江重要源头之一的黄金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景观、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与合理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湿地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湿地文化宣传,使其充分融入汨水人文山水旅游带,丰富“一江三山”旅游资源,让游客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野趣,融入自然、享受自然,以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参与性,促进全县生态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五是加强石牛寨生态旅游开发。重点搞好改扩建公路 50千米、建设游道 20千米,改善公园交通条件;做好景点建设 18处;新建观景玻璃平台 5处,玻璃栈道 2千米,观景吊桥 2座;新建影视、摄影、绘画基地 2处;培育黄龙山万亩连片杜鹃花基地,设置保护区。建设特色旅游商品高山云雾茶基地 2000亩,药材种植基地 2000亩。

第六章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实施繁荣生态文化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城乡绿化美化步伐,加强生态文化创作与宣传,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道德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政绩观、生态消费观等生态文明理念。

6.1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根据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文化进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活动,广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不断增强公众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为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为依托,按照“生态理念先进、生态主题突出、生态保护严格、生态文化氛围浓厚”的建设原则,建设 1处以汨罗江变迁及生态保护与恢复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文化博物馆,将黄金河湿地公园建设成为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分别在幕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示范基地、在福寿山省级森林公园建设低碳生活体验示范基地、在南桥乡建设南方红豆杉保护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 3处;在连云林场、芦头林场、长寿镇、伍市镇、城关镇建设纪念林基地 5处;依托自然保护地,建立自然教育学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逐步构建覆盖不同生态系统、全方位的生态文化教育示范体系。

6.2生态文化产品挖掘和创作建设工程

依托林业生态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生态文化产品,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内容之一。通过生态文化产品的挖掘与创作建设,树立起林业行业核心价值观,展现林业人精神风貌,弘扬林业行业新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和推动全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一是组织开展林区采风、生态笔会、林业征文、林业主题节日、环保主题日公益宣传、爱鸟周、登山比赛、自行车赛、树木挂牌认养等活动 100余次;二是组织创作以林业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影视、摄影、文学、美术、歌曲等作品 100余件;三是组织开展林业劳动模范、林业执法标兵、林业技术服务标兵、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创优争先活动 10余次;四是进一步完善林业行业制度、规范行业行为、提炼行业精神、打造行业文化,构建林业行业文化体系。

6.3古树名木保护建设工程

古树名木不仅是无价珍宝,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一棵古树必然有其生动或辛酸的历史,古树的存在就是文化,就是历史,必须严格保护,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教材。在以保护为中心的前提下,进一步查清全县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调查了解古树名木在生态、科研、人文、地理、

旅游诸方面的价值,为制订古树名木保护措施提供依据;对古树名木进行 GPS定位、挂牌、安装避雷针和修建围栏予以保护,所有的古树名木要编号、造册、拍摄高清晰全景照片,建立健全古树名木档案;对尚未纳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名木须进行调查建档保护;通过加强养护管理、更新复壮、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使古树名木健康生长;县内严格禁止古树名木的活立木移植,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确保全县古树名木不受自然或人为破坏。

6.4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工程

利用植树节,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每个公民必须按要求每年尽到植树义务之责;同时结合民俗文化,建设如升学林、友情林、成长林、结婚林等纪念林基地,推动人们参与体验生态文化,丰富人们参与植树造林的形式和内容,增强人们尊尚绿色,爱护自然的意识,激发人们爱林、造林、护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能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全县建立义务植树基地 500处。

第七章  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期间,需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种苗、森林资源管理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林业科技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林业服务管理能力。

7.1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工程

切实加强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提高森林防御火灾能力。根据全国森林火灾隐患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新建防火检查站 100处,建设完善的防火视频监测系统,包括前端信息采集系统 20套,提高林火监测能力;建设生物防火林带 1000千米、防火林道 100千米,形成高效林火阻隔网络体系;设置防火固定宣传牌 1000块和印发宣传资料 1000套,提高全社会的森林防火意识,全面提高森林防火整体水平。

7.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工程

深入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从责任制落实、森防机构和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预报、检疫除害、综合防治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社会化防治扶持等方面构建起与现代林业相适应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将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 4‰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 8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主要有害生物常发区监测覆盖率达到 100%。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御灾、监测预警、防灾减灾、支撑保障等四大体系建设。配备专职检疫人员 2名,强化 40名兼职检疫员的培训,搞好免费检疫服务工作,设立龙门镇检疫检查站,加强控制外来物种入侵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和除治水平,阻止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传入,一旦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做到及早发现,立即消灭。完善 30个标准地调查点的建设,建立网络信息监测平台,推广新的监测技术,培训 2名专职测报员。加强产检、复检体系建设,配备储药仓库 1处、防治专用车 1辆和并建立防治使用的直升机场 1处。加强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广泛吸收社会资金进行防治,实行联防联治。重点加强全县马尾松毛虫、竹蝗、松梢螟等主要有害生物的防控,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7.3林区道路建设工程

全县国有林场、森工林场林区,交通不便,道路质量差,严重影响了林产品运输和经营水平的提高,也影响到山区林业的发展和多种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十四·五”期间规划在献冲森工林场、楚昌森工林场、长寿采育场、连云林场、福寿林场、加义森工林场、汉昌森工林场、谈岑森工林场、幕阜林场等地新建林区公路 150.8千米、改扩建 31.3千米,改善林区生产条件,实现林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7.4平江县油茶、楠竹林间作业道建设工程

因森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上山进行林业生产人员的减少,山上原有林间作业道路大大减少,导致林业生产经营困难,采伐、采摘成本居高不下,“十四·五”期间规划在全县油茶、楠竹林间修建生产作业道路1200千米,以方便群众林业生产经营,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7.5智慧林业建设工程(林业一张图)

以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为主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技术建立森林资源监管信息系统,包括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伐区调查规划设计、资源利用管理、木材运输管理、木材经营加工管理、林地征占用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资源监管辅助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森林资源监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森林资源管理水平。

7.6林政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积极做好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完善执法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执法能力与水平,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行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维护林区稳定与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要统一行政执法主体,进一步明确森林公安、资源林政、野生动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木材检查站及基层林管站的权责关系,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和“交叉执法”等问题。完善三阳检查站、安定镇安永、梅仙检查点建设,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整合成立林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配备 30名精干力量,增加交通、通讯设备和办公自动化设备等,提高林业行政执法能力。

7.7林业应急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健全林业应急体系和林业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加强预警监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落实各项责任制度,全面提升应急控制能力,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成果,保护林业和国土生态安全。完善县、乡(镇)、国有林场林业应急机构,编制《林业生物灾害应急预案》、《林业生态破坏事故应急预案》、《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监测预警与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应急保障、监督管理等,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部门之间共同协作预防林业灾害事故的发生。同时,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林业应急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指挥调度效率,提高抗御重大林业灾害和处置林业事故的能力。

7.8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技术上科学、实践上可行”的原则,完善监测队伍与管理制度,加快监测技术与设备的升级换代,构建反应及时、准确高效的综合监测体系,满足森林多种功能效益综合监测需要,为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编制林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重大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十四·五”期间,重点完成森林资源数据库更新(含森林资源统计年报编制)、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和每年定期完成重点地区 10~15个样点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监测;加强县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县林业调查设计院技术改造与设备升级换代,提升森林资源管理和调查监测能力;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水平。

7.9林木种苗建设工程

以提高林木种苗质量为目标,切实加强林木良种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完善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全县造林绿化提供优质种苗。“十四·五”期间,重点加强献钟保障性苗圃建设,规划新建自动大棚育苗基地10000平方米、配置育苗设施设备;新建油茶采穗圃80亩和珍贵树种育苗基地30亩;推广应用容器育苗面积50亩;新建油茶优株(树)收集圃50亩,选育油茶优良品种1个,营造油茶子代测定林50亩;升级“德字1号”油茶良种为国家品种。到“十四·五”期末,全县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达到95%以上,良种使用率90%以上,苗木受检率达到100%。继续争取国家林木良种补贴,提升良种产量和质量,降低良种使用成本,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促进全县林业健康发展。

7.10林业站建设工程

为进一步适应现代林业建设新形势,使乡(镇)林业工作站更好地履行所担负的职责,充分发挥其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基础保障作用,必须开展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以国家林业局《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验收办法(试行)》为指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 27个乡(镇)林业站的技术力量,完善各站设施设备,加强林业站职工岗位培训,全面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林业站管理水平。通过标准化林业工作站建设,切实强化其管理、服务能力,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广大林农提供服务,达到“管理规范、设施完善、队伍精干、办事高效、保障有力”的建设目标。

7.1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建设工程

加强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对在家庭承包经营方式基础上依法组建的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加快建立竹木资源培育、竹木加工、油茶产业等各类行业协会,引导林农走专业化合作道路,提高林业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十四·五”期间重点扶持林业专业组织25家。

7.12林业科技体系建设工程

按照“突出创新、强化应用、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服务林农”的指导方针,以全县林业生产科技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林业科技技术平台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林业科技推广及示范体系建设、林业重大工程项目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逐步建立集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推广与示范于一体的林业科技体系,促进林业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为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一是完善林地测土配方信息系统建设,做好系统升级、应用和服务等工作,提高系统的使用率,提高造林绿化水平和质量;二是加强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争在防护林、退耕还林、油茶产业发展和丰产毛竹林培育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中,林木新品种、新技术等主要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覆盖率要达到 90%以上,计划推广新品种造林 1.00万亩、新技术示范造林 2.50万亩;三是加强林业技术服务,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和科技进村入户行动,委派科技特派员对乡村实施林业技术服务;开展林业科技普及和人才培养,通过开展科技下乡、现场咨询、技术培训等活动,在全县建立 4个林业科技示范村、培养 10户示范林农户;四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选送 45岁以下林业职工 100人到林业院校进修培训,选送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 5人到国外培训学习;开展油茶、毛竹低改技术培训各 5次,培训林农 1000人次,开展杉木、湿地松、毛竹、珍稀树种等营林技术培训各 5次,培训林农 2500人,开展测土配方培训5次,培训林农 3000人。

7.13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为切实提高全县林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林战略,须努力造就一批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分布科学、素质过硬的林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强全县林业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能力,促进全县林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规划全县林业系统人才队伍总量增长到 206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515人,占人才队伍的 25%;中高级职称人才达到 165人,占人才队伍的 8%;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达到 618人,占人才队伍的 30%;引进或招聘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5人,林业工程技术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10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4人;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人才 5人。委托林业高校,围绕森林防灾减灾、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管理、林地流转、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旅游等内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100人次。鼓励支持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攻读林业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科技人才;继续派遣林业科技特派员 4人。

第八章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8.1投资估算

8.1.1估算依据

(1)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法规;

(2)湖南省相关行业技术经济指标;

(3)现行市场价格;

(4)社会平均用工量。

8.1.2估算范围

本投资估算范围为“十四·五”期内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绿色富民产业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等各项建设工程的直接费、公益林补偿费、部分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费、设备购置费、科研及技术培训等相关费用。不包括征占用土地补偿、项目管理、技术转让及其它相关费用。

8.1.3估算结果

“十四·五”期间,全县主要林业建设工程投资估算总额为 582837.00万元。各工程类型投资如下:

(1)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投资 344879.25万元,占 59.18%;

(2)绿色富民产业建设投资 181084.77万元,占 31.07%;

(3)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投资 5797.34万元,占 0.99%;

(4)林业支撑保障体系建设投资51075.64万元,占 8.76%。8.1.4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投资方向以及湖南省的相关政策,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工程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省、市(州)、县财政投资和社会(市场)融资 3个渠道。各投资渠道所占投资比例如下:

(1)国家项目投资 291418.50万元,占总投资的 50.00%;

(2)地方财政投资 145709.25万元,占总投资的 25.00%;

(3)社会资金投入 145709.25万元,占总投资的 25.00%。

8.2效益分析

8.2.1生态效益分析

到“十四·五”期末,全县有林地总面积达到 355.86万亩,新增有林地面积 20.00万亩;森林总蓄积达到903.5万立方米,新增蓄积208.5万立方米;公益林面积达到187.40万亩,新增 28.2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 64.50%以上,增加1.20个百分点;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 600万吨,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 300亿元。项目建设对我国实现双增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全县森林分布、树种配置、林种结构日趋合理,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县极端气候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得到有效缓解,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等能力显著增强,为全县农业、林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8.2.2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项目建设,全县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得到全面抚育,低效林得到有效改造,林分生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林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森林蓄积量和可采蓄积量大幅增加,木材储备效益大幅提升。同时林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速生丰产用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粮油、毛竹等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建设日趋壮大,原材料供应逐步实现基地化、规模化;林下经济、花卉苗木、森林生态旅游业、竹木加工业的发展,将使林业产业链条进一步加强,林业产品附加值稳步提高,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林业产值大幅提高,到“十四·五”期末,全县林业总产值将突破 90亿元。

8.2.3社会效益分析

“十四·五”期末,全县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加强,旅游环境逐渐得到改善,以“一江三山”为主题的森林生态旅游和乡村游将得到全面发展,旅客数量稳步增加,森林游憩效益将大幅提升。森林内空气含氧量高、细菌少,噪声小、空气负氧离子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消除疲劳、镇静安神的作用,森林疗养保健效益显著。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能扩大就业途径,减轻就业压力。同时,森林直接或间接收入,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促进了社会稳定,对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森林的综合开发,必将带动当地旅游、服务、运输等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第九章  规划实施

完成“十四·五”期间林业各项任务,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林业支撑体系和保护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9.1强化保障措施

9.1.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目标管理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城镇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及时协调和解决好林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森林保护的主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

9.1.2加大财政投入,拓宽林业投融资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林业投入体系,对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行财政预算。对非重点林业生态建设,政府也应在资金投入上实行优惠政策,对营造林给予补助。积极开辟新筹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广泛吸纳国内外社会各界资金注入到林业生产建设中。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林业企业的信贷资金使用力度,鼓励众多林业企业更多更好使用林业信贷资金,促进林业稳步发展。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9.1.3推进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建设活力

着力推进林业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深化推进以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性森林保险、林木采伐管理改革、林地林木流转、林权抵押贷款、引导林农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林业良性发展。积极稳妥开展商品林采伐管理改革。做好木材运输管理改革相关工作,规范强化木材检查行为。积极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改善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

9.1.4创新林业科技,提高林业生产能力

依靠林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高林业技术水平、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林业科技创新体制;重点抓好成熟适用先进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实施林业项目时,要依靠林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作为技术依托,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积极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手段,开展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科技支撑重点放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林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等方面,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9.1.5完善林业机构队伍,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根据加快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需要,强化林业行政管理体系和管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林业部门行政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林业行政执法体系等方面的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加大对林业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林业宣传工作,为加快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9.1.6加强林业普法,提高依法治林水平

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法律学习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每年定期举办法制讲座。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重要岗位和重点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水平。抓好向社会普及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工作,积极营造依法行政、依法治林的良好社会环境。

9.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9.2.1健全规划体系

加快形成以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基础,各类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清晰、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的林业发展规划体系。各专项规划要立足实际,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形成对全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有力支撑。

9.2.2加强规划衔接

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规划之间相互协调的原则,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做好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对接以及与本县各专项规划的对接,一些重大项目布局与建设,要符合全县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林业发展空间布局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提高全县林业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实施成效。

9.2.3强化目标考核

根据规划目标,合理划分各级、各部门在林业建设方面的事权,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县、乡政府林业建设目标责任制。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起由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分工协作的林业建设目标考核机制,共同推进全县的林业发展。对于在林业建设中业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建设措施不力、工作滑坡的予以批评约束,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林业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9.2.4严格规划监督

实施好规划,是林业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林业建设投入,引导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逐项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保障措施。要加强部门合作,将规划的各项目层层落实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和重点实施单位,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顺利完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公布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