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白水镇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今年汨罗三级干部大会精神,主动对接大长沙,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奋力打造融长发展先锋镇、乡村振兴样板镇、教育改革标杆镇、干部作风示范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白水新篇章。
宜居:即适宜的人居自然环境。坚持高品质融合,抓治理、美环境,使乡村面貌日新月异。健全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依托白水较好的生态自然肌理,打造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人与产业相适应的良好居住环境。依托传承乡土文化,弘扬乡风文明,让白水成为宜居乐土。
宜业:即适宜于农业产业就业创业的环境。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加快资源向市场倾斜、由市场调配。立足各村资源禀赋,通过乡贤参与、企业运作、专业合作社承包等方式,促进土地规模化、基地化、企业化生产经营。做好土地有效流转,突出引进农业产业化深加工项目、旅游休闲项目以及促进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项目,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宜游: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做好西长片区农业休闲旅游使命,发展农业、文体、旅游、研学相结合的特色度假小镇,做好休闲、采摘、观光、住宿等融合发展文章,营造“四季有花果、满目尽田园”的生态风光,以“吸引得来、留得住客、消费得起”为主线,打造白水全域旅游胜地。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白水,是发展所需、民心所向,需要我们把白水的工作做优、做实、做细。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统筹推进五项发展举措。
一、坚持一条主线,抓好乡村振兴
一是坚持市场引导,做优做强特色产业。摒弃以往“大包大揽”做法,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大力招商引资,吸引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创业,加快资源向市场倾斜、由市场调配。全力培育能人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以特色民宿、美食娱乐、民俗体验、田园观赏、养生养老为内容的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二是盘活土地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以村“两委”为支撑,镇村干部齐上阵,促使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土地流转,着力破解之前土地流转没有增加村集体收入的遗留问题,实现公司、村民、村集体三方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力争各村集体收入突破10万元。同时通过争取上级产业资金支持引导,引导村集体组织发展产业,增强村级造血功能,稳步推进村级债务化解。三是积极争资争项,发展镇级集体经济。力争白水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项目落地,推进战备公路项目8公里落地。进行资产清理,盘活自来水厂、原种场等资产,增加乡镇财政来源。将原来成立的旅游公司做实,发展集体经济。
二、夯实一大基础,做实民生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重抓好重点领域、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补齐民生短板,稳步推进各项民生工作,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组织送文化下村、文艺、广场舞、篮球赛等活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在市四中成立九年义务教育制学校;将四所小学合并成立一所小学;将两所小学留用,成立两所公办幼儿园。对合并后的学校,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功能室、运动场、宿舍等。积极对接乡友乡贤,动员、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对全镇师生实行“两奖两扶”,引导更多的教师投身教育一线。
三、突出一项重点,服务项目建设
对国防科大、上春园、脐橙园三个重点项目分别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逐一分析排解,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点评,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四、打造一张名片,丰富文化内涵
白水江是白水人民的母亲河,我们要依托汨罗江流域文化,对标长沙望城雷锋故里、铜官底蕴等先进做法,挖掘几代白水人民的乡愁,写好白水江流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章。想方设法融入如“张公桥”、“寿佛桥”、“闵家祠堂”等白水乡愁名片,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五、守牢一条底线,确保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是发展前提,关乎着群众的安危,是系统工作,更是常态化工作。一是加强生态环保。切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监管,加强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利用,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强化禁炮禁烧、畜禽退养反弹的巡查监管,切实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扎实开展“白水江”专项整治,保护我们白水的“母亲河”。二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要求,克服松懈、厌战情绪,严格执行上级防疫指令,毫不松懈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三是做好综治维稳。全面实施联包村干部、总支书记、网格员、驻村辅警、村民小组长包组包户的信访联络制度,大力化解信访积案,让群众诉求上访变干部上户走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依法积极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四是守护群众安全。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强化消防应急、道路交通、危爆物品等领域隐患排查,持续开展打非治违行动,加大校园、食品药品、加油站、道路交通、烟花爆竹经营店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排查力度,常态化“一盔一带”“敲门行动”。